010-88735568

咨询服务电话:

联系电话:010-88735568

 

 

 

Service@world3d.com.cn

 

 

 

北京市门头沟区平安路1号1幢30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版权所有:三维天下科技 ICP备1901241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新闻详情

NEWS

“中国制造2025”:以“德国工业4.0”为镜 走中国自主道路

浏览量

  针对《中国制造2025》,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与社会科学博士史世伟对比“德国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详细解读《中国制造2025》。
  他提出,德国在“工业4.0”战略中强调“二元战略”的意识,也就是在将ICT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上,开拓CPS(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同时带来“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全面的变革”。而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2.5的阶段,尚未完全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在硬件上,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不愿意以机器积极代替人工;在软件上,也没有普及完善的嵌入式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基础上,循序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走适合中国的道路。
  在谈到时下最热的“互联网+”概念时,史世伟表示,“最关键的还是要将互联网与工业切实地结合,这也是中德两国都必须加强的。”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相似也有差异
  “‘工业4.0’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一部分。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核心技术,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物理系统(CPS),其核心内容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制造业上的主要应用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史世伟在简要解释“德国工业4.0”战略核心内容后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以智能化为主要愿景,两者都强调以互联网为手段,形成层次更丰富的信息系统,将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全面连接。
  “目前中国的生产领域还处于‘两化融合’的阶段,也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尚未夯实。而德国已经比较快速地实现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并将把智能涵盖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智能社交、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今后的愿景也更大。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主要的差异所在。”史世伟表示,总的来说,“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一定的启发,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循序推进。未来共同推进两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中德两国的合作。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人才质量是关键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产值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总体上大而不强,在一些关键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有些国内制造还需要向外国购买技术或需要外国专家协助研发。”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史世伟表示,掌握核心技术仍是下一步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花了大价钱也没有购买到核心技术”,因而在自主创新上,中国有较大欠缺。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集成创新上有一定的能力,企业能够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目标,进行改进型创新。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史世伟说。
  史世伟认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因素,除了鼓励中国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知识,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外,也应完善职业教育系统,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这方面,德国也是中国的老师。”
  史世伟谈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完善,企业与国家通力合作,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实习工作,理论充分联系实践。此外,德国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的‘双元制’。中国目前也正在学习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系统,但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数还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学生缺乏企业实习机会。这样的体制导致政府投资大而实际效果甚微。”

  “此外,对于职业教育,中国人在观念上也较为落后。在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技术工人社会地位高。而在中国,职业教育被认为不是正规教育,没有就业前景,从而导致生源差,产生恶性循环。因而,转变人们的观念是关键所在。”史世伟强调,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国情与文化背景,探索符合自身的职业教育道路,而不是照搬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