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8735568

咨询服务电话:

联系电话:010-88735568

 

 

 

Service@world3d.com.cn

 

 

 

北京市门头沟区平安路1号1幢30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版权所有:三维天下科技 ICP备1901241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新闻详情

NEWS

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

浏览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毫无疑问,“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那么,在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面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职业教育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获得哪些机遇?

  全面认识“中国制造2025”

  要说“中国制造2025”,必然无法回避德国“工业4.0”。在某种意义上说,“工业4.0”是“中国制造2025”的母版。所不同的是,“工业4.0”立足德国实际,在保持世界制造业“领头羊”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以使德国继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工业4.0”中,由于智能工厂的出现,端到端的数字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创造智能产品、程序和过程,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进而更高效地制造产品。在“工业4.0”时代,人与技术的持续互动成为可能,人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

  而“中国制造2025”则在面向未来、直面“工业4.0”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率先推动我国制造业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进行突破式发展,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盘推进、整体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时代,工业生产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特征,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灵活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人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它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将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不再需要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而不是像传统工业生产中那样只与设计者有关。“工业4.0”模糊了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能力成为“工业4.0”时代的人才特征。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所以即使是一线的生产者也需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

  再其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比对“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对人才的新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显然任重道远。

  第一,专业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极深,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以千计,且以传统的专业发展思路培养人才。这一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可量化、可目测的操作技能,而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要求。

  第三,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升级服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掌握最新技术技能的人才给予支撑,将会出现大量存量人才的培养培训需求,亟须职业教育的形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而不能固守于封闭办学。

  我国职业教育的应对之道

  第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更应主动对社会变革作出回应,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关注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消化、传递最新产业技术,谋求成为产业进步的参与主体,并力争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迟早会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被无情地淘汰。

  第二,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简单劳动将主要由机器完成,“机器换人”会带来普通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被机器换下的人应该向新型的高端服务岗位转移,但其前提是这些人才应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职业院校应着眼于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提供升级服务,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自身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服务。具体而言,一是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资源,拓宽其知识面,助其顺利实现“升级”,避免被时代淘汰;二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转岗课程资源,帮助这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为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群体迅速转型,从而提升产业存量人力资源素质;三是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化课程资源,弥补其专业能力强而职业能力弱的不足,帮助他们迅速适应“中国制造2025”所带来的职业新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但仍不是最有效率、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我们应把握“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一机遇,在助力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瞄准世界最高标准,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努力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曹雨平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转自:中国教育报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